浏览:16810
此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造车热”,有着国际化并与中国市场直接相关联等特点,参与者也由“业内”,发展到门外站了一大拨“野蛮人”。
8月3日,北汽新能源车发布全新纯电动车品牌ARCFOX,图为ARCFOX-1车型
上周(8月3日),北汽新能源车正式发布全新纯电动车品牌——ARCFOX;7月底,先(7月24日)有全新自主品牌汉腾汽车的首款SUV车型——汉腾X7开始预售,价格区间为7.98万—14.98万元;随后(7月27日)又有华晨鑫源正式发布全新乘用车品牌——斯威,同时携旗下首款车型斯威X7亮相,预售价区间为9万-11万元……
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品牌或汽车,此起彼伏、前赴后继,再一次引燃人们对新一波“造车热”的关注与思考。
自观致汽车提出“这个世界还需不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几年间又有多个汽车品牌“无中生有”,横空出世,然而其发展各异。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及时跟进,对行业出现的这种现象予以剖析。
过去三十年间,“造车热”在我国曾经有着几波大的行情,但是大都仅仅着眼于国内汽车市场,且多为业内企业或个人(民营)的行为。而此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造车热”,却有着国际化并与中国市场直接相关联等特点,参与者也由“业内”,发展到门外站了一大拨“野蛮人”。
7月24日,全新自主品牌汉腾汽车首款SUV车型X7开始预售
今天,作为系列文章的开篇之作,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对近几年涌现的“造车热”,做一番归纳与梳理。
目前,热衷于“造车”的不外乎来自以下三股势力。
首先是以所谓的“新技术”为借口,实现其互联网造车的理想,一大波IT企业跃身其中。
2015年,就有多家互联网企业宣布涉足汽车领域,从车载互联到自动驾驶,从国际巨头谷歌、苹果再到国内的百度、阿里、腾讯……因此,有人认为:“互联网造车席卷了全球IT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