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车市车企

专访中汽中心于凯: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库后盾

中国汽车报网 王璞 2018-09-11 16:09:20

浏览:19797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智库的优势,做行业政策的奠基者、标准法规的引领者、行业合作的促进者、行业技术的推动者、交流平台的搭建者。——于凯

9月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论坛”)如期而至。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的中国汽车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随着新一轮开放在汽车产业的迅速落地、汽车行业国企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新四化”对传统产业格局重塑的加速,无不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境界。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把握和应对?在泰达论坛现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于凯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围绕这一目标,在新形势下汽车产业必须把握新机遇,同时应对新挑战。“政策如何助力产业开创发展新格局、深化改革与合作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势不可挡的‘新四化’趋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如何持续提升,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方式如何推动产业格局重塑和转型升级……都是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的。”于凯说。


♦改革开放结硕果 把握创变新机遇


回顾改革开放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于凯表示,改革开放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变革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在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全面启动和普及汽车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全面对接全球优势资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能力基础,通过合资合作引进现代化汽车制造和管理理念,并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从中受益。在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实践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全面提升了产业综合竞争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汽车产业开始深度融入全球汽车市场,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声誉。”于凯说。


4月,有关部门正式公布了外资股比放开时间表,预示着汽车产业进入到开放的新阶段。对汽车产业而言,将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投身新一轮改革开放?对此,于凯认为,在行业层面,应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放在首位。引导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汽车产业提高对外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全球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国际品牌,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推动汽车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国际化。在企业层面,应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各骨干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应不断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起完善的全球产业链,基本实现产品出口规模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海外经营本土化的“三位一体”协同走出去的新格局。要推动合资合作由单纯合作生产向合作研发转变,使我国成为主要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生产、出口基地。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愈加触及核心的对内深层次问题的改革也刻不容缓。已经逐渐步入深水区的汽车行业国企改革,究竟需要从哪些层面重点突破?


“当前,大型国有汽车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一般民营企业无法企及。但是,这些国有企业多数自主品牌的发展却不理想,可以概括为‘有能力、缺动力’,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于凯直言。那么,如何使汽车行业的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效果?于凯认为,要重点围绕完善治理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人事任命和激励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效率等三方面实现突破。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为混而混,而是要建立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在公司内部治理上进行股权激励,通过管理层持股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和进取精神;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提高经营效率;混改将赋予实体经济新的动能,改善企业经营、激发市场活力和降低成本。在人才管理方面,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形成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用机制激发活力,凝聚合力;破除行政化的人事任命和考核机制,发挥经济激励对管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作用。另外,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鼓励兼并重组来集中优势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发展。”于凯说。


完善标准法规体系 为实现“新四化”保驾护航


在本届泰达论坛,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产业“新四化”话题依然成为焦点。“新四化”已经势不可挡地引领汽车产业变革、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在专访中,于凯表示,当新能源、智能网联、共享出行逐渐成为行业聚焦热点、产业增长新兴动力同时,从行业层面,相关标准法规、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尤为重要。

在本届泰达论坛现场,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在内的多位与会嘉宾也从不同角度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政策、技术标准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的确,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创新领域,目前国内企业的研发创新活跃度很高。这些领域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系统规划、科学推进标准研究与制定,使标准体系建设适应、支撑相关技术创新和发展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于凯说,“作为第三方机构、行业智库和汽标委秘书处,中汽中心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行业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健全,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布局。”


据了解,中汽中心作为汽标委及其下属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秘书处,将在协助工信部和国标委起草出台《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年)》的基础上,做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落实工作,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在行业政策层面,中汽中心将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并上报主管部门,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行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支撑。此外,在搭建涵盖关键技术、标准法规、测试评价、赛事活动等多角度的智能网联汽车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未来,中汽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的交流作用,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合作共赢。


“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行业智库和汽标委秘书处的优势,做行业政策的奠基者、标准法规的引领者、行业合作的促进者、行业技术的推动者、交流平台的搭建者。通过对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领域的基础性、共性问题的研究,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为行业实现‘新四化’转型保驾护航。”于凯说。


持续拓展研究领域 发挥行业智库优势


在采访中,于凯不止一次地表示,行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的格局重塑,不仅需要行业和企业面对更多的变化、问题、机遇和挑战,对中汽中心而言,也需要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智库的作用,为行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的动力和坚强的标准、法规以及技术后盾。


于凯向记者透露,按照中汽中心的总体业务拓展思路,在加强行业智库建设的基础上,在认证认可、检测试验等优势领域主动作为,包括推动与欧洲、北美、俄罗斯、澳大利亚、海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和认证检测结果互认。同时,还将陆续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汽车共性及前瞻性技术研发平台。


去年,中汽中心在广州、昆明新开工建设了两个试验基地,并扩建、升级了天津核心基地和武汉基地。此外,中汽中心在德国慕尼黑设立了办事处,并计划近期增设日本办事处和美国办事处,实现全球化布局,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试验验证和服务。


为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中汽中心在继续挖掘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新业务拓展方面,中汽中心以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为重点,为行业企业提供智库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及共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凯说,“未来,中汽中心将从测试、标准、研发、创新等多个领域入手展开深入研究,为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水平出力。比如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完善测试流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打造适应新时代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搭建汽车行业基础数据库、中国工况体系等基础平台;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电堆发动机测试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等行业共性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中线网   电话:029-86570577   邮箱: service@xianshu.cn
ICP备案证书号: 陕ICP备1200741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00291
本站信息均来源于网上或由本站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投诉至 service@xianshu.cn!